塔河五中为深化"守望兴安岭培养接班人”思政品牌建设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近日,学校以地域特色资源为基底,带学生走进特色场馆,通过多元化实践体验,将思政教育与社会资源深度融合,开展“行走的思政课”。
走进民族风情园,触摸民族交融的温度
十八站民族风情园以生动的场景还原,成为展现鄂伦春民族生活史的鲜活载体。这里不仅复刻了鄂伦春族的传统建筑——用桦木搭建并覆盖兽皮的撮罗子,还有体现鄂伦春骑射文化的可移动靶位和标准射箭场;400余件桦树皮工艺品、兽皮等文物,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到这个民族的历史变迁;特别欣赏民族手工艺制作、聆听民间传说的过程中,孩子们仿佛穿越时空,与历史对话,深刻体会到“多元一体”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融入血脉的文化基因,从而在心底播下尊重差异、珍视团结的种子。
探寻驿站博物馆,解索古驿道的历史密码
驿站博物馆里,以实物展品、图文史料,全景呈现古代驿站的建筑风貌与邮驿制度演变。学生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,一步步揭开古驿道作为“交通动脉”和“文化纽带”的双重面纱。通过触摸复刻的驿马铜铃、观察驿站分布图上的线路延伸,他们直观理解了驿站如何串联起地域交流,又如在历史长河中见证多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,这份对历史的具象认知,让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有了更坚实的根基。
观察生态系统,领悟人与自然共生之道
双河自然保护区标本馆内,不仅陈列着植物标本,更通过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与生态场景复原,构建起一部立体的大兴安岭生物百科全书。学生们在讲解员的指引下,既触摸松针的坚韧质地,细看蓝莓的饱满果粒,也观察雪兔的绒毛纹理,端详飞龙的羽翼光泽。这种沉浸式探究让孩子们深刻意识到,保护植物、呵护动物,不仅是守护自然美景,更是守护人类与万物共生的家园。从对标本的好奇到对生态链的深思,从惊叹“万物有灵”到理解“责任在肩”,思政教育的种子在潜移默化中扎根,让“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”的意识真正内化为行动自觉。
化身小小讲解员,让历史与生态“会说话”
研学中,学生们主动承担起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工作。在十八站民族风情园,他们对照展品讲述古驿道上的民族交往故事,将课堂上习得的历史知识转化为生动表达;在植物博物馆,他们结合观察笔记介绍濒危植物的生存现状,用稚嫩却真诚的语言传递生态保护的紧迫性。讲解的过程既是对知识的二次消化,更是对责任的深度理解——学生们真切体会到,文化传承与生态宣传不仅是口号,更能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他人。
争做生态观察员,让认知落地为行动
研学活动尾声,学生们以“生态观察员”“文化体验者”的双重身份,将所见所感凝结研学感悟。有的记录下民族风情园里的传统手工艺技艺,呼吁“让老手艺在新时代活起来”;有的分析植物博物馆中的生态数据,写了“保护兴安岭”的报告。从倾听、观察到思考、行动,这种“学—思—行”的闭环,让思政教育跳出了书本的边界——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,而是主动的价值践行者。当一份份带着泥土气息与人文温度的实践成果呈现出来时,“知行合一”的育人目标已悄然达成。